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由母婴垂直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器官移植等因素引起,巨细胞病毒感染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定期监测、预防感染等方式治疗。
1、母婴垂直传播
巨细胞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母乳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孕妇感染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屏障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小头畸形等症状。分娩时接触产道分泌物或哺乳期通过母乳均可传播病毒。确诊后需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新生儿需隔离护理并监测听力、视力发育。
2、密切接触传播
病毒存在于唾液、尿液、精液等体液中,通过接吻、性接触、共用餐具等密切接触传播。健康人群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或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如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免疫功能正常者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可自行恢复。出现持续发热或肝功能异常时可使用更昔洛韦分散片进行干预。
3、医源性感染
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可能传播巨细胞病毒,尤其对早产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等高危人群风险较大。感染后可能出现间质性肺炎、结肠炎等严重并发症。预防性使用缬更昔洛韦片可降低移植后病毒感染概率,发生肺炎时可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
4、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发生病毒再激活,导致视网膜炎、脑炎等播散性感染。典型症状包括视力下降、意识障碍、多灶性神经缺损。需进行眼底检查及脑脊液PCR检测,治疗采用更昔洛韦联合膦甲酸钠的双重抗病毒方案,同时需调整基础免疫抑制剂量。
5、器官移植
实体器官移植后3个月内为感染高发期,供体血清阳性而受体阴性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临床表现为发热、移植器官功能异常、全血细胞减少。预防性使用缬更昔洛韦胶囊至少100天,发生组织侵袭性感染时需延长疗程至6个月以上,并监测骨髓抑制等药物不良反应。
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应保证充足休息,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食品。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定期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外出佩戴口罩减少人群接触。孕妇产前应进行血清学筛查,阳性者需评估胎儿感染风险。所有抗病毒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