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主要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硬膜外阻滞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三种方式,区别在于穿刺层次、药物扩散范围及适用场景。
1、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是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神经根。其特点是起效快,通常在1-3分钟内即可达到麻醉效果,适用于下腹部、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脑脊液,麻醉平面较高时可能影响呼吸循环功能。常见并发症包括头痛、尿潴留等,多与脑脊液外漏有关。临床常用药物有布比卡因注射液、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等。
2、硬膜外阻滞麻醉
硬膜外阻滞麻醉是将药物注入硬膜外间隙,通过渗透作用逐渐阻滞神经传导。其特点是麻醉平面可控性强,可通过导管追加药物延长麻醉时间,适用于胸腹部手术及术后镇痛。由于药物不直接接触脑脊液,对循环系统影响相对较小。操作时需注意避免穿破硬脊膜导致全脊麻。常用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注射液、盐酸左布比卡因注射液等。
3、腰硬联合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结合了前两种技术的优势,先在蛛网膜下腔注射小剂量药物快速起效,再置入硬膜外导管用于维持麻醉。该方法特别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又需长时间麻醉的手术,如剖宫产或大型骨科手术。能减少单一麻醉方式的用药量,降低毒性反应风险,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注意两种麻醉的协同作用可能增加低血压的发生概率。
选择麻醉方式需综合考虑手术部位、持续时间及患者身体状况。术后应保持平卧位6-8小时预防头痛,监测血压变化,早期进行下肢活动预防静脉血栓。出现感觉异常或排尿困难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麻醉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合理补液有助于减轻麻醉相关低血压,饮食可从清淡流质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