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溶血是什么意思

发布于 2025/07/08 14:30

新生儿黄疸溶血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胆红素生成过多引发的黄疸。主要有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膜异常、感染等因素引起,表现为皮肤黄染、嗜睡、拒奶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干预。

1、ABO血型不合

母婴ABO血型不合是常见原因,多见于母亲为O型血而新生儿为A型或B型血。母体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新生儿红细胞破坏。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可出现黄疸,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上升。治疗需根据黄疸程度选择蓝光照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换血疗法,可遵医嘱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苯巴比妥片等药物辅助治疗。

2、Rh血型不合

Rh阴性母亲怀有Rh阳性胎儿时,母体产生抗D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多发生于第二胎及以后妊娠。患儿出生后进展迅速,可能出现重度黄疸、贫血甚至核黄疸。需紧急进行蓝光治疗,严重者需换血,可配合使用注射用免疫球蛋白。产前预防性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可降低发生率。

3、红细胞酶缺陷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性酶缺陷疾病可诱发溶血,接触樟脑丸、磺胺类药物等氧化剂后易急性发作。表现为黄疸伴酱油色尿,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补充液体维持尿量,重度贫血需输血。可检测G6PD酶活性确诊,日常需避免接触诱发因素。

4、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膜蛋白缺陷疾病会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在脾脏内过早破坏。患儿多有家族史,黄疸反复出现伴脾肿大,血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轻度病例可通过补充叶酸片预防贫血危象,重度需考虑脾切除术,但需在2岁后实施。

5、感染因素

新生儿败血症、先天性梅毒、TORCH感染等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除黄疸外多伴有发热、肝脾肿大等感染征象,血培养或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阿昔洛韦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光疗控制胆红素水平。

家长需每日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是否扩大至手足心,记录喂养量及精神状态。母乳喂养应保证每日8-12次,促进胆红素排泄。避免使用磺胺类、维生素K3等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出院后定期随访胆红素水平,若发现黄疸复发或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返院。保持室内自然光线充足有助于观察黄疸程度,但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晒伤。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