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后需注意局部护理、过敏反应观察、接种间隔限制、特殊人群禁忌及伤口处理。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外伤后破伤风的紧急预防,使用后可能产生局部红肿、发热或过敏反应,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1、局部护理
注射部位可能出现轻微红肿或硬结,属于常见反应。24小时内避免沾水或摩擦,可用干净敷料覆盖。若红肿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化脓,需及时就医。注射后48小时内禁止热敷或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局部刺激。
2、过敏监测
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呼吸困难或血压下降。注射后需留观30分钟,出现瘙痒或面部肿胀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既往对血液制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风险。
3、接种间隔
与破伤风类毒素疫苗联合使用时,两者需在不同部位注射。免疫球蛋白与减毒活疫苗接种需间隔3个月以上,以免影响疫苗效果。若近期接种过其他血液制品,需向医生说明具体时间及种类。
4、特殊禁忌
IgA缺乏症患者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使用前需筛查免疫球蛋白A水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权衡利弊后使用,新生儿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患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注射后需延长按压时间。
5、伤口处理
免疫球蛋白注射不能替代清创手术,污染伤口仍需彻底冲洗消毒。深部创伤或动物咬伤者,需联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保持伤口干燥清洁,观察有无渗液或异常疼痛,必要时复查破伤风抗体效价。
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后1周内避免饮酒及辛辣食物,减少可能的不良反应。日常注意预防外伤,从事高危职业者建议定期接种破伤风疫苗。若出现持续头痛、肌肉僵硬或咀嚼困难等破伤风疑似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免疫保护期通常为2-3周,严重暴露者需后续完成主动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