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皮肤痒可能与毒素蓄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皮肤干燥、周围神经病变、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尿毒症患者肾功能严重受损,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容易引发多种皮肤问题。
1、毒素蓄积
尿毒症患者肾功能衰竭,尿素、肌酐等代谢废物无法通过尿液排出,部分毒素通过汗液排出时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这种情况可能与血尿素氮水平升高有关,表现为全身性瘙痒且夜间加重。患者需严格遵医嘱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必要时可使用碳酸镧咀嚼片、司维拉姆片等磷结合剂控制毒素水平。
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尿毒症常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血钙、血磷代谢紊乱,皮肤中钙盐沉积刺激神经引发瘙痒。患者可能伴有骨痛、肌肉无力等症状。治疗需监测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使用骨化三醇软胶囊调节钙磷代谢,严重时需行甲状旁腺切除术。
3、皮肤干燥
尿毒症患者皮脂腺和汗腺萎缩,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水分丢失导致干燥脱屑并诱发瘙痒。这种情况在冬季或频繁透析后更明显。日常护理需使用无刺激保湿剂如尿素软膏,避免碱性肥皂洗澡,透析后适当涂抹维生素E乳。
4、周围神经病变
尿毒症毒素累积可损伤周围神经,导致神经源性瘙痒,表现为局部皮肤无皮疹但持续刺痒。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肢体麻木、蚁走感等神经症状。治疗需加强透析充分性,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瘙痒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加巴喷丁胶囊。
5、过敏反应
透析过程中使用的消毒剂、透析管路材料或药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这种情况多与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有关。需排查过敏原,必要时更换透析模式或使用氯雷他定片抗过敏,严重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尿毒症皮肤痒患者需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穿着纯棉透气衣物,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以减少毒素波动。饮食上限制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坚果,保证优质蛋白摄入。瘙痒剧烈时勿抓挠以防感染,可冷敷缓解症状。定期监测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皮肤破损、化脓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