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和黑便可能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胆道出血等疾病引起。呕血通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黑便多与血液在肠道内氧化有关,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1、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侵蚀血管可能导致呕血,血液经肠道消化后形成柏油样黑便。常见诱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典型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痛,出血时可伴随心悸、头晕。治疗需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保护黏膜,严重出血需内镜下止血。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下端静脉丛破裂,突发大量呕血呈鲜红色,黑便可能随后出现。常伴有脾大、腹水等门脉高压体征。紧急处理需用注射用生长抑素降低门脉压力,必要时行内镜下套扎术。预防再出血可口服普萘洛尔片降低门脉压力。
3、急性胃黏膜病变
应激、酒精或药物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广泛渗血,呕血量较少但黑便明显。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或长期饮酒者。治疗需停用损伤因素,静脉滴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配合硫糖铝混悬凝胶局部保护黏膜。
4、胃癌
肿瘤组织坏死侵蚀血管可引起间歇性少量呕血,黑便持续时间较长。多伴有消瘦、食欲减退等消耗症状。确诊需胃镜取活检,进展期患者可能需要卡培他滨片联合奥沙利铂注射液化疗,早期可行根治性切除术。
5、胆道出血
肝胆系统外伤、结石或肿瘤导致血液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表现为周期性呕血伴黑便,可能伴随黄疸、右上腹痛。诊断依赖MRCP或ERCP检查,治疗需用注射用维生素K1改善凝血,必要时行肝动脉栓塞术。
出现呕血或黑便应立即禁食并平卧,测量血压心率评估休克风险,记录出血量和频次。所有患者均需急诊就医完善胃镜、血常规等检查,出血期间避免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凝药物。恢复期饮食应从流质逐渐过渡,选择低纤维、温凉的食物如米汤、蒸蛋,避免辛辣刺激及坚硬食物加重胃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