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节育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节育器嵌顿、子宫穿孔、异常出血、盆腔感染、节育器脱落等。放置宫内节育器后需定期复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1、节育器嵌顿
节育器嵌顿是指节育器部分或全部嵌入子宫肌层,可能与子宫收缩、节育器型号不符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下腹隐痛、经期延长等症状。轻度嵌顿可通过宫腔镜取出,严重者需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放置节育器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
2、子宫穿孔
子宫穿孔多因放置操作不当导致节育器穿透子宫壁,常伴有突发性下腹剧痛、阴道流血。穿孔可能损伤邻近器官如膀胱、肠管,需立即通过超声或CT确诊。轻微穿孔可保守治疗,严重者需腹腔镜修补。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能降低风险。
3、异常出血
放置后3-6个月内可能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出血异常,与子宫内膜局部刺激有关。持续出血可能导致贫血,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药物调节。若出血超过半年未缓解,需考虑更换节育器类型或取出。
4、盆腔感染
盆腔感染多因操作消毒不严或性生活卫生不良引起,表现为发热、下腹压痛、脓性分泌物。急性期需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需取出节育器。放置前应筛查生殖道感染,术后2周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
5、节育器脱落
节育器脱落常见于放置后3个月内,与子宫位置异常、经血冲刷等因素相关。完全脱落可能无自觉症状,部分脱落可致腹痛或异常出血。月经后检查尾丝或超声监测能及时发现,脱落者需重新放置或更换避孕方式。
使用宫内节育器期间应保持外阴清洁,避免重体力劳动和频繁下蹲动作。每6-12个月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监测,出现持续腹痛、发热、异常分泌物等情况需立即就诊。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节育器类型,有生育需求时提前3个月取出以确保子宫内膜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