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牙周炎主要由细菌感染、遗传因素、免疫异常、口腔卫生不良及吸烟等因素引起。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种进展迅速的牙周组织破坏性疾病,通常表现为牙龈红肿、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
1、细菌感染
牙菌斑中的特定致病菌如伴放线聚集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主要诱因。这些细菌分泌毒素破坏牙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治疗需通过龈下刮治清除菌斑,配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或甲硝唑口颊片控制感染,严重时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2、遗传因素
家族中携带某些基因突变者更易患病。这类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对细菌清除能力下降。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牙周检查,早期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抑制菌斑,必要时采用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
3、免疫异常
机体免疫应答过度会导致牙周组织损伤加重。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加速牙槽骨吸收。可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症状,联合使用骨化三醇胶丸促进骨修复。
4、口腔卫生不良
刷牙方法不当或口腔清洁不彻底会使菌斑堆积。长期食物嵌塞和牙结石刺激牙龈,形成深牙周袋。需每3-6个月进行超声波洁牙,日常使用牙线清洁邻面,配合西吡氯铵含片抑制细菌。
5、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收缩血管,减少牙龈血供,同时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吸烟者牙周组织愈合能力差,病变程度往往更严重。戒烟是基础治疗措施,可辅助使用尼古丁贴片,同时进行牙周翻瓣术清除病灶。
保持每日两次巴氏刷牙法,使用含氟牙膏和牙间隙刷清洁难达区域。限制高糖饮食摄入,每半年接受专业牙周检查。出现牙龈出血或牙齿移位时及时就诊,避免拖延导致不可逆骨吸收。妊娠期女性更需加强口腔护理,激素变化可能加重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