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尼单抗和西妥昔单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靶点结合特性、适应症范围及不良反应谱上。两者均为抗EGFR单克隆抗体,但帕尼单抗仅适用于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西妥昔单抗还可用于头颈部鳞癌;帕尼单抗皮肤毒性更显著,西妥昔单抗输液反应更常见。
1、靶点结合特性
帕尼单抗是完全人源化IgG2单抗,与EGFR结合亲和力较高且不易诱发免疫原性反应。西妥昔单抗为人鼠嵌合型IgG1单抗,其Fab段含鼠源成分可能增加过敏风险。两者均通过阻断EGFR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但西妥昔单抗额外具有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适应症差异
帕尼单抗国内获批适应症仅为KRAS/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需经基因检测确认突变状态后使用。西妥昔单抗除结直肠癌外,还获批用于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一线治疗,且对原发灶位于口咽部的HPV阳性患者效果更显著。
3、不良反应谱
帕尼单抗治疗期间痤疮样皮疹发生率超过90%,3级以上皮肤反应达15%,需提前预防性使用皮肤保湿剂。西妥昔单抗输液反应发生率约15%-20%,首次给药时需配备急救设备,严重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和低血压。
4、给药方案
帕尼单抗标准剂量为6mg/kg每两周静脉输注,输注时间需控制在60分钟以内。西妥昔单抗采用每周给药方案,初始剂量400mg/m²后续250mg/m²,首次输注时间建议延长至120分钟以降低过敏风险。
5、耐药机制
两者均可能因EGFR胞外域突变(如S492R)导致继发性耐药,但西妥昔单抗耐药后部分患者仍对帕尼单抗保持敏感性。KRAS/NRAS/BRAF等下游信号通路激活是两类药物原发性耐药的重要机制。
使用抗EGFR单抗期间需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尤其注意低镁血症的发生。治疗前应完善RAS/RAF基因检测,治疗中每8周评估肿瘤应答情况。出现严重皮肤反应时可考虑剂量调整,同时加强眼部护理预防角膜炎。建议联合化疗时密切监测骨髓抑制及胃肠道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