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要点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
1、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的主要依据,X线平片可显示椎体高度降低、椎体前缘楔形变等特征性改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椎体后壁完整性及椎管内情况,有助于评估骨折稳定性。MRI检查对判断骨折是否为新鲜骨折具有重要价值,可显示骨髓水肿信号,同时能评估脊髓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
2、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外伤史、疼痛特点及伴随症状,了解受伤机制对诊断有重要帮助。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仅有轻微外伤史或无明显外伤史,需特别关注高龄、绝经后女性等高风险人群。询问既往有无骨质疏松、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病史,有助于判断骨折原因。
3、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可发现局部压痛、叩击痛,脊柱活动受限等表现。检查时需注意神经功能评估,包括感觉、肌力、反射及病理征检查,以排除神经损伤。观察患者姿势改变,如驼背畸形等,有助于判断骨折严重程度。
4、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骨折原因。血常规、血生化等基础检查可排除感染、肿瘤等疾病。骨代谢标志物检测有助于判断骨质疏松程度,指导后续治疗。对于疑似病理性骨折患者,需进行肿瘤标志物等相关检查。
5、鉴别诊断
单纯椎体压缩骨折需与转移性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病理性骨折相鉴别。转移瘤常表现为椎体溶骨性破坏,多发性骨髓瘤可见多发性骨质破坏。此外还需与椎体结核、椎体血管瘤等疾病鉴别,必要时需进行活检明确诊断。
单纯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确诊后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骨折加重。建议卧床休息时保持脊柱轴线翻身,可使用硬板床。饮食上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适当进行非负重运动。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骨质疏松。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必要时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