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通常需要检查体格测量指标和实验室生化指标,具体可通过人体测量学评估和血液生化检测两种方法明确诊断。
1、人体测量学评估
人体测量学评估是诊断营养不良的基础检查方法,主要包括体重、身高、皮褶厚度、上臂围等指标的测量。体重下降超过10%或体重指数低于18.5提示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皮褶厚度测量可反映皮下脂肪储备情况,常用部位包括肱三头肌、肩胛下等部位。上臂围测量能快速评估肌肉蛋白储备,成年男性低于23.5厘米、女性低于22厘米需警惕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对于儿童还需测量头围、胸围等生长发育指标,并与标准生长曲线对比评估发育迟缓程度。
2、血液生化检测
血液生化检测能客观反映机体营养状况,包括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蛋白质指标,其中血清白蛋白低于35克/升提示蛋白质缺乏。微量元素检测如血清铁、锌、硒水平可判断特定营养素缺乏。维生素检测包括维生素A、D、B族等,维生素D低于20纳克/毫升可能引发骨代谢异常。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反映免疫功能受损,常见于长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必要时可进行24小时尿氮测定评估蛋白质代谢状态,或进行静息能量消耗测定判断基础代谢率变化。
营养不良患者日常需保证均衡饮食,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的摄入,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制剂。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方式,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定期监测体重变化,保持适度运动促进营养吸收。出现持续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复查相关指标,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对于存在消化吸收障碍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