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炎是否严重需结合症状判断,出现持续高热、频繁呕吐、血便或脱水表现时属于严重情况。小儿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主要有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1、持续高热
体温超过39摄氏度且持续24小时不退,可能由细菌性肠炎或肠道外感染导致。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及粪便检测。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等药物控制感染并纠正脱水。
2、频繁呕吐
每小时呕吐超过3次或持续6小时以上无法进食,易引发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家长需观察呕吐物是否含胆汁或血丝,避免平卧以防误吸。可短期禁食后少量多次喂服补液盐,必要时静脉补液,配合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
3、血便
粪便带鲜血或呈果酱样提示肠道黏膜损伤,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或坏死性肠炎。家长需保留样本送检,确诊后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抗感染,配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促进黏膜修复。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时需警惕肠穿孔。
4、脱水表现
眼窝凹陷、尿量减少超过6小时或皮肤弹性差表明中度以上脱水。家长可用拇指按压患儿腹部皮肤观察回弹时间,超过2秒需立即就医。治疗需根据脱水程度选择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同时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维持肠道功能。
患儿出现轻度腹泻时可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改用无乳糖配方粉。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腹泻期间避免高糖饮食。每日监测体温、尿量和精神状态,若出现嗜睡、四肢冰凉等休克前兆需急诊处理。恢复期逐步添加易消化食物如米汤、苹果泥,补充锌制剂有助于肠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