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一个通过一个未通过时,需通过复筛、诊断性检查、干预治疗三步处理。单侧未通过可能与耳道分泌物堵塞、中耳积液、听神经发育延迟等因素有关,双侧未通过需警惕先天性耳聋。
1、复筛
首次筛查未通过需在出生42天内进行复筛。复筛前家长需检查新生儿耳道是否被胎脂或羊水堵塞,可用医用棉签轻柔清理外耳道。复筛仍采用耳声发射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技术,操作时间5-10分钟。此阶段约60%初次未通过的新生儿复筛可转为正常。
2、诊断性检查
复筛未通过者需在3个月内完成诊断性听力学评估。包括详细耳镜检查排除外耳道闭锁,声导抗测试判断中耳功能,多频稳态诱发电位评估各频率听力阈值。对于单侧听力损失的新生儿,需增加头颅MRI检查排除听神经瘤或内耳畸形。
3、医学干预
确诊永久性听力损失后,单侧耳聋需每半年复查健耳听力,避免头部外伤;双侧耳聋应在6月龄前验配助听器。对于极重度耳聋患儿,1岁后可考虑人工耳蜗植入术。干预同时需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家长需每日与新生儿进行声音互动刺激。
4、病因排查
需排查孕期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致病因素。遗传性耳聋约占50%,可进行GJB2、SLC26A4等基因检测。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可能出现听觉通路髓鞘化延迟,需动态观察至校正月龄6个月。
5、家庭护理
家长需记录新生儿对突发声响的惊跳反射、睡眠中是否被声音惊醒等行为反应。避免使用棉签深入清洁耳道,哺乳时保持半竖立姿势防止呛奶导致中耳炎。居住环境噪声应控制在50分贝以下,避免长时间接触洗衣机、抽油烟机等持续性噪音。
家长应建立听力随访档案,定期到儿童保健科复查。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新生儿对摇铃声、拍手声的反应灵敏度,单侧耳聋患儿睡眠时需将健耳朝向声源。哺乳期母亲可适当增加深海鱼类摄入,其中的DHA有助于听觉神经发育。若发现新生儿对呼唤无反应、不会寻找声源等情况,须立即就诊耳鼻喉科进行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