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肌肉萎缩可能由长期制动、神经损伤、营养不良、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长期制动
髌骨骨折后通常需要石膏固定或支具保护,患肢长期缺乏活动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股四头肌因失去收缩刺激而逐渐体积缩小、肌力下降。早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直腿抬高等等长收缩训练,配合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若伴随关节僵硬,可使用玻璃酸钠注射液缓解粘连。
2、神经损伤
骨折时可能并发股神经或坐骨神经分支损伤,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而萎缩。表现为肌肉震颤后逐渐变薄,肌电图检查可明确诊断。急性期可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营养神经,后期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治疗。若神经断裂需行神经吻合术,术后配合甲钴胺片促进修复。
3、营养不良
创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若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肌肉分解加速。患者可能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四肢围度减小。建议每日补充每公斤体重1.5克优质蛋白,优先选择乳清蛋白粉、鱼肉、鸡胸肉等易吸收来源。合并贫血时可服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改善氧供。
4、血液循环障碍
骨折后静脉回流受阻或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肌肉缺血性萎缩。表现为患肢皮肤温度降低、肌肉硬度增加。急性期需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慢性期通过气压治疗仪促进淋巴回流。若存在血管损伤需行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进行血管移植术。
5、炎症反应
骨折局部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会加速肌肉蛋白降解。患者血液检查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肌肉活检显示肌纤维坏死。急性期可短期使用醋酸泼尼松龙片控制炎症,配合塞来昔布胶囊减轻疼痛。恢复期建议补充ω-3鱼油软胶囊调节免疫反应。
髌骨骨折后应定期测量双侧大腿围度差,超过3厘米提示明显萎缩。康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抗阻训练,从弹力带训练过渡到器械训练。每日保证30克乳清蛋白补充,分3次随餐服用效果更佳。睡眠时抬高患肢15度以减轻水肿,避免长时间保持坐姿影响静脉回流。若6个月后肌力仍低于健侧60%,需考虑行肌腱转位术重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