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可能由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年龄增长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血压持续升高会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刺激,促使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形成。患者可能出现头部胀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2、高脂血症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时,易在动脉内膜下沉积形成粥样斑块。这种情况常伴随黄色瘤、角膜老年环等体征。临床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调脂药物,配合低脂饮食和规律运动。
3、糖尿病
持续高血糖状态会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促进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多饮多尿、肢体麻木等症状。控制血糖需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降糖药,同时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4、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碳则降低血液携氧能力。长期吸烟者可能出现口唇发绀、咳嗽等症状。改善措施包括尼古丁替代治疗、行为干预等,必要时可使用酒石酸伐尼克兰片辅助戒烟。
5、年龄增长
随年龄增加,血管弹性自然减退,动脉壁代谢修复能力下降。这是不可逆的生理过程,常见于60岁以上人群。日常需保持适度运动,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族。
预防脑动脉硬化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颈动脉超声,发现斑块及时干预。出现持续头晕、步态不稳等症状时应尽早就诊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