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内光滑质韧球形肿块的病因主要有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肿、乳腺脂肪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叶状肿瘤等。
1、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纤维腺瘤是青年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由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块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活动度好,质地韧如橡皮,与月经周期无关。发病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可能伴随轻微胀痛。确诊需结合超声检查,必要时行穿刺活检。治疗可选择微创旋切术或传统手术切除,药物干预效果有限。
2、乳腺囊肿
乳腺囊肿为乳腺导管扩张形成的液性包块,触诊表面光滑且有弹性,B超显示无回声区。常见于35-50岁女性,与内分泌紊乱相关,可能伴随月经前胀痛。单纯囊肿可通过细针穿刺抽液治疗,复杂囊肿需手术切除。日常需减少咖啡因摄入,定期复查观察变化。
3、乳腺脂肪瘤
乳腺脂肪瘤源于脂肪组织增生,质地柔软但被膜完整时触诊显韧,多位于乳房皮下层。好发于中年女性,生长缓慢且无痛感,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团块。通常无须治疗,若体积过大影响外观可选择脂肪抽吸术,恶变概率极低但需与分叶状肿瘤鉴别。
4、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该肿瘤发生于乳腺大导管内,可触及边界清楚的韧实结节,可能伴乳头血性溢液。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有恶变倾向,需通过乳管镜或MRI明确诊断。标准治疗为病变导管区段切除术,术后需长期随访排除复发。
5、叶状肿瘤
叶状肿瘤属于纤维上皮性肿瘤,体积较大时仍保持球形外观,质地韧硬但分叶状特征不明显。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快速生长者需警惕恶变。治疗以广泛局部切除为主,术后易复发需密切监测,放疗对恶性类型效果有限。
发现乳房肿块应尽早就医完善影像学检查,避免自行按摩或热敷。日常建议穿戴合身内衣减少压迫,每月月经结束后进行乳房自检,40岁以上女性每年接受乳腺超声或钼靶筛查。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有助于调节内分泌,高纤维低脂饮食可降低乳腺疾病风险。若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