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坏疽通常由动脉供血不足、感染、创伤、糖尿病血管病变、血栓栓塞等原因引起。肢体坏疽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坏死、皮肤发黑、剧烈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动脉供血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导致肢体远端血流减少,组织长期缺血缺氧引发坏疽。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温度降低等症状。治疗需改善血液循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严重时需血管介入或截肢手术。
2、细菌感染
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会释放毒素破坏组织,形成湿性坏疽。常见于开放性创伤后,表现为恶臭分泌物、皮下捻发音、全身中毒症状。需紧急清创并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配合高压氧治疗。
3、严重创伤
挤压伤、冻伤、烧伤等直接损伤血管网络,导致组织灌注中断。创伤后6-8小时即可出现不可逆坏死,伴随肿胀、水疱、感觉丧失。需早期清除坏死组织,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酯片,必要时行皮瓣移植修复。
4、糖尿病并发症
长期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和神经,足部微小创伤易发展为糖尿病足坏疽。特征为无痛性溃疡、足弓变形、骨髓炎。需控制血糖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局部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结合血管重建治疗。
5、血栓栓塞
心房颤动或深静脉血栓脱落阻塞肢体动脉,突发剧痛、苍白、无脉三联征。发病6小时内是抢救黄金期,需注射用尿激酶溶栓或取栓手术,后续服用华法林钠片抗凝。延误治疗可导致大面积肌肉坏死。
预防肢体坏疽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每日检查足部,避免赤足行走。吸烟者应戒烟以改善末梢循环,冬季注意肢体保暖。出现持续疼痛、肤色改变等征兆时须立即就医,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截肢风险。术后患者需定期换药并监测创面,营养支持有助于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