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真菌性疾病可通过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外用抗真菌药物、口服抗真菌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肛周真菌性疾病通常由皮肤癣菌感染、念珠菌感染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肛周瘙痒、红斑、脱屑等症状。
1、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肛周真菌感染后需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清洗后及时擦干水分,避免使用碱性肥皂刺激皮肤。可穿着纯棉透气内裤,避免久坐导致局部潮湿闷热。日常应避免抓挠患处,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2、外用抗真菌药物
局部可涂抹硝酸咪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用药前需清洁患处,薄层涂抹于皮损及周围2厘米范围,疗程一般为2-4周。若合并细菌感染可配合莫匹罗星软膏使用。
3、口服抗真菌药物
对于顽固性或广泛性感染,可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氟康唑胶囊等系统性抗真菌药物。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避免与特定药物联用。妊娠期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物理治疗
紫外线照射可抑制真菌生长,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感染。红外线照射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皮损修复。治疗时需注意保护眼睛,控制照射剂量。
5、手术治疗
对于合并肛周脓肿、肛瘘等并发症者,需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或肛瘘切除术。术后需继续抗真菌治疗,定期换药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肛周真菌感染患者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减少高糖饮食摄入。日常可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建议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到皮肤科或肛肠科就诊,完善真菌镜检或培养检查,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合并糖尿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