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常见临床表现有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和不孕。治疗方式主要有生活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生活干预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减少经期不适症状。每日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避免经期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经血逆流加重异位病灶。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类食物,可能对缓解痛经有帮助。
2、非甾体抗炎药
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可用于缓解轻中度疼痛。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胃肠不适。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疼痛控制不理想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3、激素类药物
地屈孕酮片、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孕激素制剂可抑制卵巢功能,造成假孕状态使异位内膜萎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微球能诱导暂时性绝经。药物治疗需持续3-6个月,可能出现潮热、情绪波动等围绝经期症状,停药后症状可能复发。
4、保守性手术
腹腔镜下异位病灶电灼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需求患者,可清除可见病灶同时保留生育功能。术中需仔细分离粘连组织,术后配合药物防止复发。宫腔镜手术能处理合并存在的子宫腺肌病,但深部浸润型病灶可能需要联合腹腔镜处理。
5、根治性手术
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的重症患者,能彻底消除病灶来源。手术可能引起卵巢功能早衰,需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合并严重肠道或泌尿系统浸润时,可能需要多学科联合手术处理受累器官。
建议患者建立月经日记记录症状变化,经期避免性生活及盆浴。每3-6个月复查盆腔超声,监测CA125水平变化。备孕期间可咨询生殖医学科评估生育力,术后1年内为最佳受孕时机。出现急性腹痛或异常出血需立即就医,长期管理需根据年龄、症状和生育需求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