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晕厥通常由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异常引起短暂性脑供血不足所致,常见诱因包括长时间站立、情绪紧张、疼痛刺激等,典型症状为突发性意识丧失伴面色苍白、出冷汗。主要有遗传易感性、体位性低血压、环境闷热、剧烈疼痛刺激、排尿性晕厥等因素,通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短暂黑矇、四肢无力、意识丧失等症状。
1、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存在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倾向,血管张力调节能力较差,在应激状态下更容易出现迷走神经过度兴奋。这类患者可能伴有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表现,但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建议避免已知诱因,发作时保持平卧位抬高下肢。
2、体位性低血压
由卧位或坐位突然起立时,血液因重力作用向下肢积聚,导致脑部一过性灌注不足。多见于脱水或长期卧床者,可能伴随眼前发黑、站立不稳等症状。日常需缓慢变换体位,增加水和电解质摄入。
3、环境闷热
高温高湿环境使体表血管扩张,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同时大量出汗加重体液丢失。常见于密闭空间或人群密集场所,发作前多有胸闷、呼吸急促等前驱症状。应及时转移至通风阴凉处,补充含盐饮品。
4、剧烈疼痛刺激
严重创伤或内脏绞痛时,疼痛信号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和心率下降。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或外伤后出现晕厥,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需排查急腹症等原发病,疼痛控制后症状多可缓解。
5、排尿性晕厥
夜间排尿时膀胱排空过快,腹腔压力骤降引发血管迷走反射,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常发生于起床排尿过程中或结束后,可能伴排尿后心悸。建议采取坐位排尿,起床前先活动四肢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单纯性晕厥需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体位改变。发作时应立即平卧并抬高下肢,监测心率血压变化。若频繁发作或伴随胸痛、抽搐等症状,需及时排查心律失常、癫痫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可进行倾斜训练增强血管调节功能,饮食注意补充足够水分和钠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