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风与慢性痛风的主要区别在于发作特点、症状表现和病理基础。急性痛风以突发性剧烈疼痛和关节红肿热痛为特征,通常持续数日至两周;慢性痛风则表现为持续性关节损害、痛风石形成和反复发作,可能伴随肾功能异常。
急性痛风发作时,尿酸钠盐在关节内快速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常在夜间突然出现并达到高峰,皮肤可能出现紫红色改变,活动受限明显。发作诱因包括高嘌呤饮食、饮酒、外伤或药物影响,血液检查可发现血尿酸水平升高,但部分患者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关节液穿刺检出尿酸钠结晶是确诊依据,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秋水仙碱片或糖皮质激素可快速缓解症状。
慢性痛风是长期高尿酸血症未控制的结果,关节和软组织中出现白色粉笔样痛风石为典型表现,多见于耳廓、手指、肘部等部位。X线检查可见关节面穿凿样骨质破坏,尿酸盐沉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肾脏可能形成尿酸性肾结石或出现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降尿酸药物如非布司他片、苯溴马隆片需长期服用以维持血尿酸低于300μmol/L,痛风石体积较大时需手术切除。
痛风患者需严格限制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避免剧烈运动和关节受凉,肥胖者应逐步减重,定期监测血尿酸和肾功能指标。急性发作期抬高患肢并保持制动,慢性期可进行低强度关节活动度训练,所有用药方案均需在风湿免疫科医师指导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