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穿孔可能由消化性溃疡、肠道炎症、外伤、肠梗阻、肿瘤等因素引起。肠穿孔是胃肠外科急症,需立即就医处理。
1.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或空肠溃疡长期未愈可能穿透肠壁全层导致穿孔,常见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典型表现为突发上腹剧痛伴板状腹,需紧急行穿孔修补术。临床常用奥美拉唑肠溶片、铝碳酸镁咀嚼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控制溃疡进展。
2.肠道炎症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引起肠壁糜烂穿孔。患者多伴有腹泻、血便等病史,急性发作时出现全腹压痛反跳痛。需静脉注射英夫利昔单抗注射液控制炎症,严重时需切除病变肠段。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常用于维持治疗。
3.外伤因素
腹部锐器伤、车祸撞击等外力作用可直接破坏肠管完整性。常见于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伤,多合并肝脾破裂等复合伤。需急诊剖腹探查并行肠造瘘术,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
4.机械性肠梗阻
肠扭转、肠套叠或粪石嵌顿导致肠腔内压力增高,最终引起缺血性穿孔。表现为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腹部X线可见气液平面。需手术解除梗阻原因,术后可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
5.肠道肿瘤
结肠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浸润生长可侵蚀肠壁造成穿孔。患者多有消瘦贫血等消耗症状,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占位。需根治性肿瘤切除配合卡培他滨片等化疗药物,晚期患者可使用贝伐珠单抗注射液靶向治疗。
肠穿孔患者术后应保持半卧位减轻腹胀,禁食期间通过肠外营养支持。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避免食用粗纤维及产气食物。定期复查腹部CT评估吻合口愈合情况,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需及时返院。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应配合胃黏膜保护剂,肠道慢性疾病患者需规范用药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