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可通过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呕血黑便、发热乏力等症状判断。急性胃炎通常由感染、药物刺激、酒精损伤、应激反应、胆汁反流等原因引起。
1、上腹疼痛
上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绞痛是急性胃炎的典型表现,疼痛可能放射至背部。胃黏膜受刺激后引发平滑肌痉挛,常见于进食不洁食物后2-6小时发作。建议暂时禁食并热敷腹部,若疼痛持续超过12小时需就医排查胃穿孔等并发症。
2、恶心呕吐
胃黏膜炎症会导致胃排空障碍,出现反复恶心和呕吐,呕吐物可能含有未消化食物或黄绿色胆汁。严重呕吐可能引发脱水,表现为口干尿少。可少量饮用温盐水补充电解质,呕吐超过24小时需静脉补液治疗。
3、食欲减退
炎症刺激使胃部产生饱胀感,患者可能出现看见食物就恶心的症状。这与胃酸分泌异常和胃蠕动功能紊乱有关。建议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4、呕血黑便
胃黏膜糜烂出血时,血液经胃酸作用会变成咖啡色呕吐物或黑色柏油样便。这种情况常见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大量饮酒后,提示存在胃黏膜破损。需立即禁食并急诊处理,必要时进行胃镜下止血。
5、发热乏力
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常伴随38℃左右低热,全身乏力与炎症因子释放有关。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粪便检测可能发现致病菌。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治疗。
出现急性胃炎症状后应暂停固体饮食12-24小时,逐渐过渡到稀粥、面条等低纤维食物。避免辛辣、过冷过热及油腻饮食,戒烟酒和咖啡。注意观察呕吐物及大便性状,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呕鲜血或剧烈腹痛,需立即急诊处理。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但须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