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牙 马牙长在什么位置
发布于 2025/07/13 09:35
发布于 2025/07/13 09:35
马牙是新生儿口腔黏膜上出现的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通常长在牙龈边缘或上腭中线处。马牙主要由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形成,属于生理性现象,无须特殊处理。
马牙的形成与胎儿发育过程中口腔上皮细胞的残留有关。在胚胎时期,牙板组织会逐渐退化,部分未完全退化的上皮细胞可能堆积在牙龈或上腭部位,形成角化的小颗粒。这些细胞堆积物可能被口腔内的黏液包裹,呈现为白色或黄白色凸起。
马牙直径通常为1-3毫米,呈珍珠样光泽,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可能单发或多发,常见于牙龈边缘或上腭中缝处。与真正的牙齿不同,马牙无牙根结构,不会伴随牙龈红肿或渗液。
马牙多在新生儿出生后1-2周内出现,部分婴儿可能在出生时即存在。这种现象可持续数周至数月,随着上皮细胞自然脱落或摩擦逐渐消失,最迟在出生后3-4个月内完全消退。
需与鹅口疮、疱疹性口炎等病理性改变区分。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表现为黏膜上的乳凝块样斑膜,擦拭后可见充血创面。疱疹性口炎多伴有发热、拒食等症状,溃疡周围有明显红肿。
禁止挑破或摩擦马牙,以免造成黏膜损伤引发感染。日常可用清洁纱布蘸温水轻柔擦拭口腔,保持口腔卫生。哺乳后喂少量温水有助于清洁口腔。若发现马牙周围出现红肿、渗液或婴儿出现发热,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
马牙属于新生儿常见生理现象,家长无须过度担忧。保持科学喂养习惯,定期观察口腔变化即可。注意奶瓶、奶嘴等用具的消毒,避免人为刺激口腔黏膜损伤。如伴随异常哭闹、拒食或黏膜出血等情况,建议到儿科或口腔科就诊排除其他口腔疾病。
上一篇 : 心脏病怎么治疗 介绍各种心脏病的疗法
下一篇 : 剖宫产一年又怀孕了能要吗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