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得了鼓膜穿孔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预防感染、定期复查、必要时手术修补等方式治疗。鼓膜穿孔通常由外伤、感染、气压伤、异物损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干燥
鼓膜穿孔后需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或棉球涂抹凡士林后堵塞外耳道。游泳、洗头时须严格防护,防止污水进入中耳引发感染。若耳道不慎进水,可将头部倾斜使水自然流出,切勿用棉签深入掏挖。
2、避免用力擤鼻
擤鼻时需指导宝宝单侧交替轻柔擤鼻,避免双鼻孔同时用力导致气压骤变加重穿孔。感冒期间可配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减少分泌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等减充血剂改善鼻塞。
3、预防感染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若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脓液培养,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口服治疗。
4、定期复查
建议每2-4周进行耳内镜检查评估穿孔愈合情况。小型穿孔多在3-6周内自愈,超过3个月未愈者需考虑手术干预。复查时需观察是否合并传导性听力下降,必要时进行纯音测听等听力评估。
5、手术修补
对于直径超过3毫米的持续性穿孔或伴有明显听力障碍者,可考虑全麻下行鼓膜成形术。常用术式包括颞肌筋膜修补术、软骨膜移植术等,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1-2个月,防止移植片移位。
家长需注意避免宝宝接触二手烟、强噪音环境,保证充足睡眠以促进组织修复。饮食上增加牛奶、鸡蛋等优质蛋白摄入,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避免乘坐飞机或前往高海拔地区,防止气压变化影响愈合。若发现宝宝频繁抓耳、听力反应迟钝或平衡功能异常,应立即就诊耳鼻喉科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