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机制和范围。动脉硬化是动脉壁增厚、弹性减退的广义概念,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的最常见类型,以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为特征。
1、病变机制差异
动脉硬化泛指动脉血管壁结构改变导致的弹性下降,可能由年龄增长、高血压等因素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则特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侵入血管内膜,引发炎症反应形成粥样斑块,伴随巨噬细胞浸润和纤维帽覆盖。
2、病理表现不同
动脉硬化表现为血管壁弥漫性增厚、管腔均匀狭窄,影像学显示血管钙化。动脉粥样硬化呈现局灶性黄色斑块,斑块内含有脂质核心,可能发生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超声检查可见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加。
3、危险因素侧重
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和慢性肾病。动脉粥样硬化更强调血脂异常的影响,特别是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同时吸烟和肥胖也是重要诱因。
4、并发症特点
动脉硬化可能导致器官灌注不足,引发缺血性肾病或外周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可能诱发急性事件,如心肌梗死、脑梗死,斑块脱落还可造成远端栓塞。
5、干预策略区别
动脉硬化管理以控制血压和血糖为主,常用降压药包括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动脉粥样硬化需联合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严重狭窄时需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防两类疾病均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摄入蔬菜水果不少于500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指标,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出现胸闷、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评估血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