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变深度和严重程度,糜烂性胃炎累及黏膜下层并伴出血,浅表性胃炎仅局限于黏膜层。两者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或饮食不当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胃镜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1、病变深度
糜烂性胃炎的特征是胃黏膜出现破损并深达黏膜下层,可能伴随点状出血或溃疡形成。胃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伴糜烂灶,严重时可能影响胃酸分泌功能。浅表性胃炎则仅累及胃黏膜表层,表现为黏膜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无深层组织损伤,胃镜显示黏膜红白相间但无破损。
2、症状表现
糜烂性胃炎患者常出现上腹剧痛、黑便或呕血等消化道出血症状,疼痛多呈持续性且进食后加重。浅表性胃炎以腹胀、嗳气、隐痛为主,症状具有间歇性,多数患者通过饮食调节可缓解不适感,较少出现严重并发症。
3、检查结果
胃镜检查中糜烂性胃炎可见黏膜充血糜烂灶,病理报告可能提示活动性炎症伴中性粒细胞浸润。浅表性胃炎胃镜表现为黏膜红斑或水肿,病理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无黏膜完整性破坏。两者均需进行碳13呼气试验排查幽门螺杆菌感染。
4、治疗差异
糜烂性胃炎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黏膜,出血严重时可能需内镜下止血。浅表性胃炎以调整饮食和根除幽门螺杆菌为主,可选用胶体果胶铋胶囊配合阿莫西林胶囊进行三联疗法,症状轻微者无须特殊用药。
5、预后转归
糜烂性胃炎未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胃溃疡或引发贫血,需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愈合情况。浅表性胃炎多数预后良好,但持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建议每年进行胃功能筛查。
两类胃炎患者均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摄入,规律进食并控制浓茶咖啡用量。糜烂性胃炎恢复期需短期流质饮食,浅表性胃炎可正常进食但注意细嚼慢咽。出现持续腹痛或体重下降时需复查胃镜,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应完成全程药物治疗并复查确认根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