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的慢性溃疡,主要因排便时机械性损伤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肛裂可能由便秘、腹泻、分娩创伤、肛门括约肌痉挛、慢性炎症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排便疼痛、便血、肛门瘙痒等症状。
1.便秘
粪便干结或排便用力过猛可直接撕裂肛管皮肤。长期便秘者因直肠内压增高,导致肛管后正中线血供薄弱区易发生裂伤。改善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配合缓泻剂如乳果糖口服溶液,严重时使用硝酸甘油软膏缓解括约肌痉挛。
2.腹泻
频繁排便使肛管黏膜反复受粪便刺激,继发感染后形成溃疡。感染性腹泻需针对病原体治疗,如细菌性痢疾可用盐酸小檗碱片,同时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保护创面。慢性腹泻患者需排查肠易激综合征等病因。
3.分娩创伤
经阴道分娩时胎头压迫导致肛管过度扩张,约两成产妇会出现肛裂。产后应保持会阴清洁,使用高锰酸钾坐浴,疼痛明显时可短期外用利多卡因凝胶。哺乳期避免使用水杨酸制剂。
4.肛门括约肌痉挛
肛管局部炎症或神经反射异常引发内括约肌持续性收缩,导致裂伤难以愈合。可采用温水坐浴联合地奥司明片改善微循环,顽固性痉挛需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或行内括约肌侧切术。
5.慢性炎症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可继发肛裂,特征为裂口深且伴多发瘘管。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原发病,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结核性肛裂需规范抗结核治疗。
预防肛裂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急性期避免久坐久站,便后可用智能马桶温水冲洗。若便血持续2周未缓解、疼痛影响睡眠或伴发热,需及时排查肛周脓肿等并发症。术后患者应定期扩肛防止瘢痕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