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造口置管主要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梗阻、长期机械通气、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头颈部手术围术期管理及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气道保护能力丧失等情况。
1、急性上呼吸道梗阻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是气管切开造口置管的紧急适应症,常见于喉头水肿、异物阻塞、外伤性气道损伤等。患者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及血氧饱和度下降。需通过气管切开迅速建立人工通气通道,临床常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包配合气管套管完成操作。术后需加强气道湿化护理,预防套管堵塞。
2、长期机械通气
预计机械通气超过7-10天的患者需考虑气管切开,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相比经喉插管,气管切开可减少声门损伤,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选用带气囊的硅胶气管套管时,应定期监测气囊压力,维持25-30cmH2O范围。
3、严重呼吸功能障碍
重度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如运动神经元病、胸廓畸形等,通过气管切开可改善通气效率。这类患者多需配合无创呼吸机使用,选择金属双套管便于日常清洁护理。需注意监测血气分析,调整氧疗参数。
4、头颈部手术围术期
喉癌根治术、颌面部严重创伤修复等手术常需预防性气管切开,避免术后组织水肿导致窒息。术中多采用带内套管的气管切开导管,术后48小时内需密切观察切口渗血情况,定期吸引呼吸道分泌物。
5、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重症肌无力等疾病导致咳嗽反射减弱或声门闭合障碍时,气管切开能有效预防误吸。选择带语音阀的气管套管有助于恢复言语功能。护理重点在于定期翻身拍背,使用振动排痰仪促进分泌物排出。
气管切开术后应保持环境湿度50%-60%,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内套管2-3次。饮食选择糊状或流质食物,避免呛咳。康复期患者可进行呼吸肌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锻炼。定期复查胸片评估肺部情况,出现套管移位、皮下气肿等并发症需立即就医。长期带管者每2-3个月需更换一次气管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