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通常由不良坐姿、慢性劳损、椎间盘退变、外伤、颈椎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上肢麻木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
1、不良坐姿
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或电脑、伏案工作等不良坐姿会导致颈部肌肉紧张,颈椎受力不均,加速颈椎退变。日常应保持头部直立,避免长时间低头,每隔一小时活动颈部,适当进行颈部拉伸运动。
2、慢性劳损
长期从事需要颈部持续用力的工作,如司机、程序员等职业人群,颈部肌肉和韧带容易因过度使用而劳损。慢性劳损会导致颈椎稳定性下降,引发颈椎病。建议这类人群注意工作间隙休息,加强颈部肌肉锻炼。
3、椎间盘退变
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含水量减少,弹性降低,容易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的重要病理基础,通常表现为颈部疼痛伴上肢放射痛。可遵医嘱使用颈复康颗粒、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甲钴胺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4、外伤
颈部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急性损伤可能导致颈椎结构改变,如椎体骨折、韧带损伤等。外伤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发展为创伤性颈椎病。外伤后应及时就医检查,必要时进行颈椎固定保护。
5、颈椎发育异常
先天性颈椎结构异常,如椎体融合、椎管狭窄等,会使颈椎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增加颈椎病发病概率。这类患者需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预防颈椎病需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进行颈部保健操。工作环境应调整桌椅高度至合适位置,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设备。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枕头,避免过高或过低。若出现持续颈部不适,应及时就医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饮食上可适当补充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鱼类等,有助于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