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表现。大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主要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类型。
1、便血
便血是大肠息肉常见症状,血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便血可能与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有关,通常表现为间断性出血。若出现持续便血,需警惕息肉恶变可能。可遵医嘱使用云南白药胶囊、裸花紫珠片、槐角丸等药物止血,必要时需进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
2、排便习惯改变
大肠息肉可能导致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出现里急后重感。息肉体积增大会刺激肠壁,改变肠道蠕动节律。若息肉位于直肠下端,可能产生排便不尽感。这种情况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或肠易激综合征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酪酸梭菌活菌片等调节肠道菌群。
3、腹痛
较大息肉可能引起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多位于下腹部。息肉导致肠腔狭窄或肠套叠时,可能出现阵发性绞痛。腹痛通常与肠道蠕动异常或局部炎症反应有关。可遵医嘱使用匹维溴铵片、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等缓解肠痉挛,同时需进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发现大肠息肉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肠镜检查。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食用西蓝花、燕麦、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戒烟限酒,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定期复查肠镜,监测息肉变化情况,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肠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