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溃疡和白内障是两种不同的眼部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角膜溃疡是角膜组织的感染性或非感染性损伤,白内障则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障碍。
1、发病部位
角膜溃疡发生在眼球最外层的透明角膜组织,多由细菌、真菌、病毒感染或外伤引起,表现为眼红、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白内障发生于眼球内部的晶状体,通常与年龄增长、代谢异常或紫外线暴露相关,早期症状为渐进性无痛性视力模糊,可能出现眩光、复视。
2、病因机制
角膜溃疡多与病原体感染相关,如绿脓杆菌、单纯疱疹病毒,也可能因干眼症、角膜接触镜使用不当导致。白内障主要与晶状体蛋白质变性有关,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眼外伤等可加速其发展。
3、症状特点
角膜溃疡症状急性且剧烈,常伴分泌物和结膜充血,严重时可致角膜穿孔。白内障进展缓慢,视力减退呈渐进性,晚期可见瞳孔区灰白色混浊,但无眼红眼痛等炎症表现。
4、检查方法
角膜溃疡需通过裂隙灯检查发现角膜缺损和荧光素染色阳性,必要时行角膜刮片培养。白内障诊断主要依赖裂隙灯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辅以视力检查和眼底评估。
5、治疗方式
角膜溃疡需紧急抗感染治疗,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伏立康唑眼用凝胶,严重者需角膜移植。白内障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药物仅用于早期延缓进展。
日常需注意眼部防护,避免外伤和强光刺激。角膜溃疡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禁用隐形眼镜。白内障患者需定期复查视力,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出现突发视力下降、眼痛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避免揉眼等可能加重病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