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通常与肠道黏膜损伤有关。轮状病毒主要侵袭小肠上皮细胞,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导致黏膜出血。
轮状病毒感染后,病毒在小肠绒毛顶端复制,破坏成熟肠上皮细胞,导致吸收功能障碍和渗透性腹泻。肠道黏膜损伤可能引起微小出血,使粪便中混有少量血液。由于出血量较少,肉眼难以察觉,但通过隐血试验可检测到血红蛋白。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更容易出现肠道黏膜损伤。轮状病毒肠炎常伴随发热、水样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
除轮状病毒感染外,其他肠道病原体如诺如病毒、细菌性痢疾等也可能导致隐血阳性。炎症性肠病、肠息肉等非感染性疾病同样会引起类似表现。免疫缺陷患者感染轮状病毒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肠道损伤。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肠道黏膜损害。某些食物如红肉、动物血制品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
轮状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但需注意预防脱水。建议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家长应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等变化,出现持续发热、血便、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注意手卫生,对患儿粪便做好消毒处理。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