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患者饮食需注意低盐低脂、优质蛋白摄入、避免过敏原、补充维生素及控制嘌呤。血管炎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饮食调整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血管损伤。
一、低盐低脂
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3-5克,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脂肪摄入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橄榄油、深海鱼,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高盐高脂饮食可能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心血管负担。
二、优质蛋白
优先选择鱼类、鸡胸肉、豆制品等易消化蛋白,每日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1-1.2克计算。合并肾功能异常时需限制植物蛋白。蛋白缺乏可能影响组织修复,过量则加重肾脏代谢压力。
三、规避过敏原
常见致敏食物包括海鲜、芒果、花生等,个体过敏史不同需针对性规避。过敏反应可能诱发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加重血管炎症。建议记录饮食日记协助识别过敏原。
四、维生素补充
重点补充维生素C(西蓝花、猕猴桃)、维生素D(蛋黄、蘑菇)及B族维生素(全谷物)。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合成,维生素D调节免疫平衡,缺乏可能延缓血管修复。
五、控制嘌呤
合并高尿酸血症时需限制动物内脏、浓肉汤、啤酒等高嘌呤食物,每日嘌呤摄入低于300毫克。尿酸结晶沉积可能加剧血管壁炎症反应,诱发痛风性血管病变。
血管炎患者需长期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减少烧烤煎炸。合并糖尿病者需同步控制碳水化合物流量,肾功能不全者限制钾磷摄入。定期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及炎症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饮食方案。出现新发皮疹、关节肿痛或水肿加重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