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骨髓炎需要综合干预,主要方法有清创引流术、抗生素治疗、高压氧治疗、骨移植修复、截肢术等。慢性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外伤、血源性感染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局部红肿、疼痛、窦道流脓等症状。
1、清创引流术
清创引流术是清除坏死骨组织和感染灶的基础治疗。通过手术彻底去除死骨和炎性肉芽组织,建立通畅引流通道。术后需配合持续灌洗,常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冲洗脓腔。该方式适用于局限性骨髓炎伴死骨形成者,可降低复发概率。
2、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常见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万古霉素等。治疗周期通常需要4-6周静脉给药,严重者需延长至3个月。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联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3、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能提高组织氧分压,增强白细胞杀菌能力,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每次治疗90-120分钟,压力为2-2.5个大气压,疗程20-30次。适用于伴有缺血性骨坏死的顽固性病例,可改善局部微循环,辅助抗生素渗透感染灶。
4、骨移植修复
对于大段骨缺损可采用自体骨移植或人工骨替代材料。髂骨取骨是常用术式,移植骨需与受区紧密接触。近年也应用带血管蒂腓骨移植修复胫骨缺损,或使用硫酸钙复合抗生素的骨填充材料。移植后需外固定6-12个月直至骨愈合。
5、截肢术
当感染导致肢体功能完全丧失或危及生命时需考虑截肢。适用于广泛骨坏死合并败血症、慢性窦道癌变等情况。术前需评估残肢血供和假肢装配条件,术后要预防幻肢痛和残端感染。现代假肢技术可使患者恢复基本生活能力。
慢性骨髓炎患者应保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有助于组织修复。康复期可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训练,避免患肢过度承重。严格戒烟以改善局部血供,控制血糖达标。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发现复发迹象及时就医。所有治疗均需在骨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