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能由肾前性因素、肾性因素、肾后性因素等原因引起,主要包括严重脱水、急性肾小管坏死、尿路梗阻等。该病起病急骤,需及时就医干预以避免不可逆损伤。
1.肾前性因素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是常见诱因,如严重腹泻、烧伤导致体液大量丢失,或心功能不全引起肾脏灌注不足。此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但肾实质未受损,早期纠正原发病可逆转肾功能。临床表现为少尿、血压下降,需通过补液试验鉴别。
2.急性肾小管坏死
肾缺血或肾毒性物质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常见于败血症、造影剂使用或接触汞等重金属。肾活检可见小管上皮细胞脱落,患者尿钠升高伴颗粒管型。需停用肾毒性药物,必要时行血液净化治疗。
3.肾小球疾病
急进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可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急性恶化。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肾功能进行性下降,血清抗GBM抗体或ANCA检测可辅助诊断。需采用甲泼尼龙冲击联合环磷酰胺治疗。
4.尿路梗阻
双侧输尿管结石、前列腺增生或肿瘤压迫可引起完全性尿路梗阻。超声检查见肾盂积水,解除梗阻后肾功能多可恢复。留置导尿管或经皮肾造瘘是紧急处理措施,后期需针对病因行碎石或手术治疗。
5.血管性因素
肾动脉栓塞、血栓性微血管病等血管异常会阻断肾脏血流供应。突发腰腹痛伴无尿是典型表现,CTA检查可明确血管病变。需抗凝或溶栓治疗,肾动脉狭窄者可行血管成形术。
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严格记录24小时出入量,限制高钾食物摄入如香蕉、土豆,每日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6-0.8g/kg。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有氧运动强度,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所有治疗均需在肾内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定期监测血肌酐和电解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