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易发生于免疫力低下者、中老年人群及长期慢性病患者。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神经和皮肤,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伴疼痛。发病风险与年龄增长、免疫抑制状态、慢性基础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1、免疫力低下者
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人群、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带状疱疹。这类人群因免疫系统功能受损,体内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易重新激活。典型症状包括单侧皮肤灼痛、瘙痒,随后出现红斑和水疱。临床常用阿昔洛韦片、泛昔洛韦胶囊、伐昔洛韦颗粒等抗病毒药物控制感染,严重者需联合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
2、50岁以上中老年人
年龄增长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约50%的带状疱疹病例发生在60岁以上人群。中老年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皮疹多位于胸背部或头面部。除抗病毒治疗外,可配合加巴喷丁胶囊缓解神经痛,局部使用喷昔洛韦乳膏促进皮损愈合。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能显著降低发病率。
3、慢性基础病患者
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因长期代谢异常和微循环障碍,易诱发带状疱疹。这类患者病程较长,易遗留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联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疼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普瑞巴林胶囊。合并细菌感染者需添加头孢呋辛酯片抗感染。
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建议高风险人群避免过度劳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可预防性使用免疫调节剂。出现不明原因皮肤刺痛或红斑时应尽早就医,发病72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效果最佳。康复期可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改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