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癌是指发生在鼻窦黏膜的恶性肿瘤,常见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等。易患鼻窦癌的高风险人群主要有长期接触木屑粉尘、镍化合物等职业暴露者,慢性鼻窦炎反复发作者,长期吸烟酗酒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有头颈部放射治疗史者以及家族遗传倾向者。
1、职业暴露
长期接触木屑粉尘、镍化合物、铬酸盐等致癌物质的从业者,如木材加工、电镀行业工人,鼻腔黏膜持续受刺激可导致基因突变。这类人群需定期进行鼻内镜检查,工作时严格佩戴防护面罩,减少有害物质吸入。
2、慢性炎症
慢性鼻窦炎患者若反复发作未规范治疗,黏膜长期处于炎性微环境中可能诱发恶变。典型表现为持续鼻塞、脓性分泌物伴血丝,可能伴随头痛症状。建议通过鼻窦CT评估病情,必要时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
3、不良嗜好
每日吸烟超过20支或酗酒者,烟草中的亚硝胺和酒精代谢产物会直接损伤鼻窦上皮细胞。这类人群出现回吸性涕血、面部麻木等症状时应警惕,可通过窄带成像内镜早期筛查黏膜异常变化。
4、HPV感染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感染与鼻窦鳞癌发生相关,病毒E6/E7蛋白会干扰抑癌基因功能。确诊感染者应每半年复查鼻咽镜,出现持续单侧耳鸣或听力下降需及时活检排除恶变。
5、放射史
既往因鼻咽癌等疾病接受过头颈部放射治疗者,放射线可能诱发第二原发癌。放疗后10-15年为高发期,建议每年进行MRI增强扫描监测,特别注意筛窦和蝶窦区域的黏膜增厚表现。
6、遗传因素
有鼻窦癌家族史者可能存在DNA修复基因缺陷,发病年龄常早于50岁。这类人群应从40岁开始定期做EB病毒抗体检测,发现VCA-IgA持续阳性时需结合PET-CT排查。
日常应保持鼻腔清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减少炎性刺激;避免挖鼻等损伤黏膜行为;接触粉尘时做好呼吸道防护。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单侧鼻塞、血涕、面部胀痛或视力改变等症状,须立即至耳鼻喉科就诊,通过鼻内镜活检明确诊断。早期发现的患者通过手术联合放疗可获得较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