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血管阻塞性肠缺血是指因肠道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的组织缺氧性损伤,但不存在明确的血管机械性阻塞(如血栓或栓塞)。该病多由低血压、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全身或局部因素诱发,需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非血管阻塞性肠缺血的核心机制是肠道微循环障碍。当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时,机体优先保障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肠道血管代偿性收缩,长期缺血可导致肠黏膜屏障破坏、细菌移位甚至肠坏死。常见诱因包括心力衰竭、严重脱水、感染性休克等全身性疾病,以及洋地黄类药物、血管收缩剂等医源性因素。患者多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与便血,但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为肠梗阻或胃肠炎。
该病诊断需结合病史与影像学特征。腹部CT可见肠壁增厚、肠系膜血管充盈不良等间接征象,但肠系膜动脉造影无明确栓塞或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常显示乳酸升高、代谢性酸中毒等缺氧指标异常。治疗关键在于快速恢复肠道灌注,包括扩容改善循环、停用血管收缩药物、抗感染等综合措施,严重肠坏死需手术切除。预后与缺血范围和干预时机密切相关,延误治疗可导致高达60%的病死率。
预防非血管阻塞性肠缺血需控制基础疾病,尤其老年或心血管病患者应避免血容量骤降。出现不明原因腹痛伴血压下降时须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术后患者需监测肠鸣音与排气情况,逐步恢复肠内营养以维护黏膜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