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微量元素缺乏可能由遗传因素、饮食结构单一、胃肠吸收障碍、慢性疾病消耗、环境暴露不足等原因引起。微量元素缺乏通常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皮肤黏膜病变、认知功能障碍、贫血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剂干预、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如Menkes综合征、先天性锌缺乏症等会导致铜、锌等微量元素吸收或转运障碍。这类患儿出生后即可出现毛发稀疏、肌张力低下等特征性表现。建议家长及时进行基因检测,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铜组氨酸注射液等特异性补充剂,并定期监测血清微量元素水平。
2、饮食结构单一
长期偏食、挑食或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可能导致铁、锌、碘等摄入不足。6月龄后未引入强化铁米粉,学龄期儿童拒绝食用动物肝脏、海产品等富微量元素食物是常见诱因。家长需逐步增加红肉、贝类、坚果等食材,必要时使用小儿复方锌铁钙颗粒等复合补充剂,但应避免与牛奶同服影响吸收。
3、胃肠吸收障碍
慢性腹泻、乳糜泻、炎症性肠病等会破坏肠黏膜吸收功能,影响铁、硒等微量元素的摄取。这类患儿往往伴有腹痛、脂肪泻、体重不增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使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易吸收剂型,或通过静脉补充微量元素注射液。
4、慢性疾病消耗
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病、反复感染等疾病会加速微量元素代谢。心功能不全患儿因组织缺氧导致铁利用率下降,肾病综合征随蛋白尿丢失转铁蛋白。建议家长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配合使用右旋糖酐铁分散片、亚硒酸钠片等药物,并监测血药浓度预防过量。
5、环境暴露不足
紫外线照射不足影响皮肤合成维生素D,高海拔地区碘缺乏水土壤,铅污染环境干扰铁代谢。居住于雾霾严重地区的儿童建议定期检测血铅和25羟维生素D水平,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D滴剂、碘酸钾片等预防性补充,同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家长应定期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曲线,2岁以下婴幼儿建议每3个月评估一次。膳食补充优先选择天然食物,动物性食材中的血红素铁、海产品中的锌生物利用度较高。烹饪时避免过度淘米造成B族维生素流失,蔬菜先洗后切减少水溶性微量元素损失。出现不明原因乏力、异食癖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进行血清铁蛋白、发锌等专项检测,不可盲目使用补充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