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通常由真菌感染引起,主要有皮肤癣菌感染、环境潮湿、免疫力低下、共用物品传播4个常见因素。脚气在医学上称为足癣,主要表现为足部皮肤脱屑、瘙痒、水疱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或继发细菌感染。
1、皮肤癣菌感染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是引起脚气的主要病原体。这类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环境,常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足部皮肤角质层。感染初期表现为趾缝脱皮,逐渐蔓延至足底,伴随明显瘙痒。临床常用联苯苄唑乳膏、硝酸咪康唑散、特比萘芬喷雾剂等抗真菌药物,需坚持用药2-4周防止复发。患者应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皮损扩散。
2、环境潮湿
长期穿不透气的胶鞋或运动鞋,足部出汗后未能及时清洁,为真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发病率显著增高,运动员、军人等特殊职业群体更易患病。建议选择吸湿排汗的棉质袜子,每日更换并煮沸消毒。工作后可用酮康唑洗剂泡脚,鞋柜内放置抗真菌粉末,从环境源头阻断感染链。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皮肤屏障功能减弱,真菌更易定植。这类患者往往症状较重,可能出现趾甲增厚变形的甲癣并发症。除规范使用环吡酮胺搽剂等抗真菌药物外,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家长需注意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公共泳池活动后要及时冲洗双脚。
4、共用物品传播
混穿拖鞋、共用修脚工具或健身房地毯等行为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真菌孢子可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数月,家庭内传播概率较高。集体生活场所应配备个人专用足浴盆,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地面。已感染者需单独使用指甲剪,换洗衣物需用60℃以上热水洗涤,避免通过毛巾等物品传染家人。
预防脚气需从日常细节入手,每日用硫磺皂清洗足部并彻底擦干,尤其注意趾缝干燥。选择透气性好的皮革或网面鞋,避免连续两天穿同一双鞋。公共场所不赤脚行走,健身前后使用抗真菌喷雾。出现持续脱皮、渗液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不可自行使用激素类药膏加重感染。合理用药配合环境管理,多数患者可在1-2个月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