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耳朵时需注意清洁工具、力度控制、频率限制、环境选择以及异常处理五个方面。不当操作可能导致外耳道损伤或感染,建议掌握正确方法。
1、清洁工具
使用消毒棉签或专用挖耳勺,避免用发卡、牙签等尖锐物品。工具需保持干燥清洁,防止细菌带入耳道。若使用棉签,应选择医用脱脂棉材质,避免纤维残留。儿童建议选用钝头儿童专用耳勺,家长需全程监督操作。
2、力度控制
动作需轻柔缓慢,遇到阻力立即停止。耳道皮肤仅0.1毫米厚,过度用力可能划伤皮肤引发外耳道炎。掏耳时不要深入外耳道三分之一处,避免触及鼓膜。若出现疼痛或出血,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检查。
3、频率限制
健康耳道每月清理1-2次即可,频繁掏耳会破坏耵聍的抗菌保护作用。油性耵聍人群可每两周清理一次,干性耵聍具有自洁功能无须刻意清理。耳痒频繁者可能患有真菌性外耳道炎,需就医而非反复掏挖。
4、环境选择
应在光线充足、安静稳定的环境中操作,避免突发干扰导致器械滑脱。不建议在洗澡后立即掏耳,此时耳道潮湿易滋生细菌。儿童掏耳需选择其情绪稳定时进行,家长需固定其头部防止扭动。
5、异常处理
出现耳闷、听力下降可能为耵聍栓塞,需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由医生清理。耳道流脓伴疼痛提示感染,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若掏耳后持续眩晕耳鸣,需排除鼓膜穿孔,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
日常应避免养成频繁掏耳习惯,耳道瘙痒时可轻揉耳屏缓解。游泳或洗头后可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部20厘米吹干。若发现耳道分泌物异常增多、颜色改变或伴有异味,应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避免使用偏方处理。定期体检时可请医生协助检查耳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