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出血可通过压迫止血、清洁消毒、就医检查三步处理。耳朵出血可能与外伤、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1、压迫止血
发现耳朵出血时,应立即用干净纱布或棉球轻轻按压出血部位,避免用力过猛损伤耳道。若出血量较大,可将头部偏向出血侧,防止血液流入咽喉。外伤导致的出血通常可通过压迫5-10分钟止血,期间避免频繁更换敷料。
2、清洁消毒
止血后需用生理盐水或医用酒精棉球清洁外耳道,动作需轻柔避免触碰鼓膜。清洁后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或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注意不可向耳内灌水或自行使用滴耳液,清洁范围仅限于可见的外耳道区域。
3、就医检查
完成初步处理后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通过耳镜明确出血原因。中耳炎患者可能需要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鼓膜穿孔者需避免擤鼻并配合医生进行修补。若伴随头晕、呕吐需排查颅底骨折,必要时进行CT检查。
耳朵出血后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潜水,洗澡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恢复期间禁止掏耳,减少耳机使用时间。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西蓝花、猕猴桃等促进黏膜修复。若出现发热或持续渗血,须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