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胆道结石的主要原因有遗传因素、高脂饮食、胆汁淤积、胆道感染、胆道结构异常等。胆道结石可能与胆固醇代谢异常、胆红素沉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等症状。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易感性,胆汁中胆固醇或胆红素代谢异常概率较高。这类患者胆汁成分容易过饱和形成结晶,最终发展为胆道结石。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肝胆超声检查,日常需控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2、高脂饮食
长期摄入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脂肪食物会促使肝脏分泌过多胆固醇。当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超过胆汁酸溶解能力时,会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性结石。这类患者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帮助胆固醇代谢。
3、胆汁淤积
妊娠、长期禁食或胆管狭窄等情况会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滞留使水分被过度吸收,其中胆固醇或胆红素浓度升高形成结石。对于胆汁淤积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茴三硫片等利胆药物改善胆汁排泄。
4、胆道感染
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胆道时,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会使结合胆红素水解。游离胆红素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棕黑色胆色素结石。急性胆管炎患者需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疗。
5、胆道结构异常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解剖异常,会改变胆汁流体力学特性。胆汁流动缓慢易使颗粒物质沉积,形成原发性胆管结石。对于反复发作的胆管结石,可能需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石。
预防胆道结石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长时间空腹,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胆汁排空,建议选择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若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腹部超声或MRCP检查。已确诊胆道结石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必要时考虑药物溶石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