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和免疫力低下。急性胃肠炎可能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变质、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有关。
1、病原体感染
细菌和病毒感染是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因。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则通过接触传播。这些病原体侵袭胃肠黏膜后会导致炎症反应,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蒙脱石散等,同时配合补液防止脱水。
2、饮食不当
食用生冷、辛辣或变质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黏膜。未彻底加热的海鲜、隔夜饭菜含有大量致病菌,过量饮酒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这类因素引起的胃肠炎通常伴有恶心、腹胀等不适。建议发病期间选择米汤、馒头等清淡饮食,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缓解症状。
3、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药物可能损伤胃肠黏膜。阿司匹林肠溶片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某些抗生素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长期服药者可能出现隐痛、黑便等药物性胃肠炎表现。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可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
4、免疫力低下
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易发生急性胃肠炎。艾滋病患者、化疗人群的免疫防御功能较弱,难以有效清除入侵病原体。这类患者症状往往较重且病程较长,需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加强抗感染,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急性胃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进食未煮熟食物,处理食材前充分洗手。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高热时应及时就医,腹泻期间可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恢复期宜选择低脂低纤维饮食,如米粥、面条等,逐步恢复正常饮食。日常加强锻炼有助于提升胃肠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