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月经可能出现经量减少、周期缩短或延长等变化,具体与手术范围、肌瘤位置及个体恢复情况有关。术后月经异常主要有术后宫腔粘连、卵巢功能暂时性抑制、子宫内膜修复延迟、激素水平波动、残余肌瘤影响等因素。
1、术后宫腔粘连
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宫腔前后壁纤维性粘连。患者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闭经,伴随周期性下腹痛。可通过宫腔镜检查确诊,轻度粘连可行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或使用雌激素促进内膜修复,如戊酸雌二醇片、结合雌激素片等。
2、卵巢功能抑制
手术可能暂时影响卵巢血液供应,导致短期内分泌功能紊乱。常见术后1-3个月出现月经推迟,伴潮热、盗汗等围绝经期症状。多数可自行恢复,严重者可短期使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如雌二醇地屈孕酮片、黄体酮胶囊等调节周期。
3、子宫内膜修复延迟
肌瘤剔除后子宫创面需4-8周完成上皮化,期间可能出现阴道点滴出血或经期延长。建议术后补充铁剂预防贫血,如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刺激创面。
4、激素水平波动
子宫作为内分泌靶器官,术后局部前列腺素分泌变化可能影响月经。表现为经期腹痛加重或经前乳房胀痛,可选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萘普生钠片缓解症状,必要时使用短效避孕药如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调节周期。
5、残余肌瘤影响
多发性肌瘤术后微小病灶可能继续生长,导致月经量再次增多。术后3-6个月需复查超声,若复发可考虑药物保守治疗,如米非司酮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等。
术后应保持会阴清洁,6周内禁止盆浴及性生活。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适量增加动物肝脏、深色蔬菜预防贫血。建立月经日记记录周期变化,术后首次月经可能延迟2-3个月属正常现象。若出现持续闭经超过3个月、剧烈腹痛或发热需及时返院检查,定期妇科超声随访至少持续1年。恢复期避免负重劳动,可进行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