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四种临床分型。该疾病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1、轻型
轻型患者体温多在38-39摄氏度,表现为轻度头痛、嗜睡等症状,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该类型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在7-10天内恢复,无须特殊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卧床休息、补充水分等。
2、普通型
普通型患者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出现明显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增高,细胞数明显增多。该类型需住院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控制炎症反应。
3、重型
重型患者体温超过40摄氏度,迅速出现昏迷、抽搐、肢体瘫痪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压力显著增高,蛋白含量升高。该类型需重症监护治疗,可能需气管插管维持呼吸,使用苯巴比妥钠注射液控制抽搐,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4、极重型
极重型患者起病急骤,体温急剧升高,短时间内出现深度昏迷、呼吸衰竭、脑疝等危及生命的症状。该类型病死率高,存活者多遗留严重后遗症。治疗上需采取机械通气、持续脑室引流等积极抢救措施,可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进行免疫调节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应保持安静环境,避免声光刺激。恢复期需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和认知训练。日常预防重点在于防蚊灭蚊,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