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主要有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治疗、预防并发症、康复治疗等。出血性脑卒中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病情危急,需及时就医处理。
1、控制血压
控制血压是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措施。血压过高可能加重脑出血,需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常用降压药物包括乌拉地尔注射液、尼卡地平注射液等。降压过程中需避免血压骤降,以免影响脑灌注。
2、降低颅内压
脑出血后常伴随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可导致脑疝。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包括使用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等脱水药物。对于严重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能需要行脑室引流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3、止血治疗
对于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脑出血,可考虑使用止血药物。常用药物包括氨甲环酸注射液、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但需注意,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止血治疗的效果有限,主要治疗措施仍是控制血压和降低颅内压。
4、预防并发症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易出现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预防措施包括早期活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等。同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
5、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吞咽功能训练等。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过程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循序渐进。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家属需学习基本护理知识,帮助患者进行日常康复训练,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降脂等药物,控制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