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和牙周炎可通过牙龈红肿程度、牙周袋深度、牙槽骨吸收情况及牙齿松动度四个关键点鉴别。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边缘红肿出血,牙周炎则伴随牙周袋形成、牙槽骨破坏和牙齿松动。
1、牙龈红肿程度
牙龈炎患者通常仅表现为牙龈边缘充血肿胀,触碰易出血,但红肿范围局限在牙龈组织,不波及深层牙周结构。牙周炎的牙龈红肿更广泛,可能伴随牙龈退缩或增生,炎症已扩散至牙周韧带和牙槽骨。
2、牙周袋深度
牙龈炎不会形成真性牙周袋,仅因牙龈肿胀可能出现假性牙周袋,探诊深度一般不超过3毫米。牙周炎因牙周韧带破坏和牙槽骨吸收,会形成超过4毫米的真性牙周袋,袋内常有菌斑和牙石堆积。
3、牙槽骨吸收
牙龈炎不会导致牙槽骨破坏,X线检查无异常。牙周炎患者通过X线可见牙槽骨水平或垂直吸收,骨高度降低,严重时牙根暴露,这是鉴别两者的核心依据之一。
4、牙齿松动度
牙龈炎不会引起牙齿松动,牙齿稳固度正常。牙周炎因牙周支持组织破坏,可能出现牙齿移位或松动,晚期甚至导致牙齿脱落。临床常用牙周探针检查牙齿动度,松动度达Ⅱ度以上提示牙周炎进展。
日常需坚持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配合牙线及冲牙器清除邻面菌斑,每半年进行一次牙周检查。若发现刷牙出血或牙龈肿痛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诊口腔科,通过牙周探诊、X线等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干预可阻止牙龈炎发展为牙周炎,避免不可逆的牙槽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