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黏膜苍白、乏力、食欲减退、异食癖、注意力不集中等。该病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引起,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确诊。
1、皮肤黏膜苍白
贫血导致血红蛋白减少,皮肤、口唇、眼睑等部位呈现苍白色。患儿甲床按压后颜色恢复缓慢,部分伴随匙状甲改变。家长需观察孩子面色变化,及时就医检测血清铁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
2、乏力易疲劳
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患儿活动后易出现气促、心悸,日常表现为不愿跑跳、嗜睡或拒绝行走。建议家长记录孩子体力变化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缺氧症状。
3、食欲减退
缺铁影响胃肠黏膜代谢,可导致食欲下降、进食量减少,长期可能引发营养不良。可尝试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促进铁吸收,如西蓝花、猕猴桃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补铁药物。
4、异食癖
部分患儿出现啃食泥土、墙皮等异常进食行为,与缺铁导致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有关。家长需收好危险物品,同时检测孩子血清铁指标,确诊后可选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配合饮食调整。
5、注意力不集中
长期缺铁可能影响脑细胞供氧,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反应迟钝。需与多动症等神经系统疾病鉴别,治疗上可联合硫酸亚铁片与认知训练,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水平。
日常需保证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铁食物摄入,避免与牛奶、浓茶同服影响铁吸收。治疗期间每月复查血常规,补铁疗程应持续至血红蛋白正常后2-3个月。若出现黑便、呕吐等铁剂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调整方案。对于早产儿、双胞胎等高风险儿童,建议在6月龄起预防性补充铁剂。